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城科研    课题研究    研究方案    谢亚萍昆山微型课题申报表

谢亚萍昆山微型课题申报表

创建时间:2020-03-10 09:30
浏览量:0

附件:

编号:            

 

 

 

昆山市教育科十三规划

2020年度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谢亚萍                           

所在单位:        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申报时间:              2019.10                 

 

 

 

 

 

昆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谢亚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88.04

行政职务

教务主任

专业技术职务

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专长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硕士

    

15250265921

工作单位

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E-mail

441645695@qq.com

通讯地址

昆山市长江南88

邮政编码

215300

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昆山市个人微型课题完成情况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10篇)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评价:开放性、多样性、针对性、激励性》

201603月发表于《小学科学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605月发表于《考试周刊

《浅析小学英语写作策略》

201804月发表于《新东方英语

《以生活化教学点亮小学英语课堂》

201902月发表于《好家长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小学英语的学习对于学生生涯的英语学习来说是奠基阶段,小学生思维活络,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引导学生培养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好时机。鉴于当前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更多的是重视对语汇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体系架构显得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坚持这一教学目标,并始终贯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担负起小学英语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教师信念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英语课程标准(2017)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扩大学生跨文化知识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探究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前小学课堂的跨文化意识教学,还能有效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跨文化意识

学界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概念有多种理解和界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意识主要强调不同的文化对于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意识更加侧重跨文化意识里有关文化本身的洞察力。从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意识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对于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和交际心理的影响。

Hanvery1979)把跨文化意识界定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因为自身的文化因素而形成的敏感认识。也就是说,当面对不同文化时,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会出现相同点和不同点,而对于这种异同的敏感度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的外语使用,并使人在使用语言时产生一定的语言自觉性。毕万继1998)将跨文化意识理解为人类在不一样的生活背景下的观念与行为所形成的一种敏感意识,并积极地推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这里的跨文化意识不仅停留在文化的学习方面,还包括不同文化观念上的接受、理解与传播。

陈俊森等2002)从交际的角度研究跨文化意识,提出即便是在同一个文化系统里,也会有亚文化的区分。处在不同亚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将跨文化意识定义为一种文化自觉性,是对于不同国家文化异同特点的认识。在语言学习和使用时,会意识到外语与自己的母语在理解和产出中的不同,并自发地进行调整。

2、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是指对于英语是或者不是第一语言的人进行教授英语的过程 英语教学涉及多种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词汇学、句法学、文体学、语料库理论、认知心理学等内容。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对于英语是或者不是第一语言的人来说,英语学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王振亚2005)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在我国建构起一个较为系统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体系,加速了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传播。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问题。

邹元霞2010)研究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认为在目前的文化教学中,教师常表现出顺其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直接忽略等状态,而学生在学习文化意识中则表现出言语实践机会较少,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存在困难等问题。

于双2011)探讨了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相关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问题,认为在词汇教学中,跨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以及组合与搭配意义等方面的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因素的历史可以追溯 20 世纪初 萨丕尔1921)提出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背后是有文化作为支撑的。如果不去对形成语言的文化进行了解,也无法真正地理解和学习这种语言。无论对哪一种语言进行学习和研究,都必须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语境。

 20 世纪中期,已经陆续将一些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当中。在这个过程里,美国的语言学家及应用语言学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弗莱斯1945),作为理论的先行者,较早地讨论了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的必要性。

21 世纪的国外研究重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开展文化教学和词汇教学等问题 Kramsch  Claire(2001)重点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Patrick 2001)则讨论了教学实践角度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其中借助了大量的数据、实践等,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交际行为和人们的编译码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文化教学中实际上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

Grabe2001)认为阅读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Allen2002)提出,在词汇教学中加入社会文化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增加词汇使用价值的一种方法。

Smith2004)则提出阅读中的读者与作者实际上要经过一个文化知识的输入与提取过程,文化是一种不可视的信息,而这一信息也将对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隐含着内在或外在的含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上。只有意识到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克服文化差异的途径,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与得体。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了解并接受目的语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将从整体上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小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虽然小学学生较早接受到了英语教育,但在英语交际方面仍旧是严重不足,即使有满脑袋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可在实际交际中却是十足的哑巴英语。而当提到外国文化中常见的现象时,多数学生都表示茫然,从没听说过更没想象过其他文化是什么样子,甚至对外来文化有排斥、抵触的情绪,无法做到用正确、得体的方式与外国人交流,当学生与外籍教师对话时,常会发生问对方年龄,家庭成员等西方文化中比较忌讳的问题;同时还因为对中外习俗差异的敏感度不够高,导致他们在交际过程中容易碰触到他人的底线,比如没有保持适当的个人交际空间等。

基于上述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相应的行动干预来逐步培养该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达到对目的语深层文化的认知,从而能做到尊重并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达到使其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目的。

研究内容:

1.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2.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3.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逐步重视,以及对外语学习与文化理解其关系的深刻认识,种种现象表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也日益剧增。外语教学研究显示,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语的习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小学院校由于年龄等原因,英语学习中并未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淡薄。因此,学生对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感到无法理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目的语的习得,更制约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学生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与老师、外教、外籍同学均无法做到得体的交流。鉴于该现状,本文采用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行动研究,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1.如何逐步培养小学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关注、积累文化差异知识 

2.如何通过跨文化意识来提高小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较为得体地处理文化冲突,最终使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 

本行动研究为期一年,研究对象是本市某小学院某班学生, 43 人。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深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学习第二外语时要记忆诸多的词汇、语法表达等内容,还要学会真正的运用语言,显得障碍重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很多小学生在输入阶段即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输出阶段也会出现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英语课堂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于滞后。对单词语法的理解,是基于对一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实现交际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小学英语课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小学生跳出母语思维的禁锢,理解异国文化的特点。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条:

1、正确转化文化与语言

英语和汉语之间并不总是可以对等转换的,因此,二者之间的区别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割裂开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要让文化与语言之间建立整体的链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给学生的虽然是语言,但是渗透给学生的是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始终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最基础的阶段就对跨文化交际有所了解。在英美文化的孕育下,才会出现当今我们看到的语言现象,这是不可割裂的。

2、有效创设文化氛围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输出流利地道的第二外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效创设文化氛围,让小学生感到文化是能够触摸到的。

比如说,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英文名来称呼彼此,这不仅仅是在英语学习时间内,在其他时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以英文名称呼对方,但是,教师在学生们选择英文名时,要耐心给学生解释英文名的含义。比如Zoe代表的Alice代表的等。通过英文名的交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方姓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方式和活动都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对跨文化交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再是死学英语,而带着灵去学习一门外语。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触摸到文化知识的差异,通过语言去触摸异国文化,再反过来真正理解语言投射出的信息,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5项)

 

 

 

 

 

 

 

 

 

 

 

 

 

 

 

最终成果(3项)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昆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个人微型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四、昆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